查看原文
其他

多伦多电影节最受欢迎的三部电影出炉,集体成为奥斯卡大热门

Devin 陀螺电影 2019-11-07




DAY 8&9




多伦多电影节在昨晚揭晓了最受关注的观众选择奖。


本来多伦多电影节是一个没有竞赛单元的电影节,除了在最近几年设置了竞赛类的站台单元外,多伦多电影节其实一直有一个观众投票最喜欢电影的奖。这个奖看起来没什么专业性,都是观众投票,但其实自从1978年创办以来,这个奖就对奥斯卡有一定风向作用,1981年《烈火战车》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多伦多电影节观众选择奖获得者。


在此之后,共有五部电影在获得了多伦多观众选择奖后,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1999年《美国美人》、2008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2010年《国王的演讲》、2013年《为奴十二载》以及2018年《绿皮书》。另外还有两部分别是观众票选第二名和第三名:2012年《逃离德黑兰》以及2015年《聚焦》。


这还不包括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一次别离》和《罗马》,都是当年多伦多观众选择奖前三。


可以看出,在近十年内,多伦多观众选择奖对奥斯卡是有“风向标”作用的,就算最终没拿到最佳影片,也有超过十部多伦多观众选择奖前三的电影成功拿到了最佳影片提名。


今年的获得者,第一名是《乔乔兔》,第二名是《婚姻故事》,第三名是《寄生虫》。


《乔乔兔》现在的状况有点像去年的《绿皮书》,在媒体评论界毁誉参半,但是观众缘特别好。不过《乔乔兔》现在的媒体评分要远远低于《绿皮书》,所以能否重现《绿皮书》黑马逆袭的路线还得观望。


第二名《婚姻故事》反而是我觉得目前最有奥斯卡最佳影片相的电影。大家都知道奥斯卡投票机制决定了,最佳影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佳”,而是最少人不喜欢的电影。《婚姻故事》当时我在威尼斯看完就说这是一部非常讨人喜欢的电影,就算不吹爆,就算没那么喜欢,但也很难真正不喜欢。


第三名是金棕榈《寄生虫》,仅从过往进过多伦多观众选择奖前三的非英语片来看,《寄生虫》几乎无悬念将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现在改称最佳国际影片),拿下最佳的几率也很大。


不过在多伦多闭幕前,Devin同学还在疯狂刷片,看了一堆奇妙的冷门电影。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福利是卢卡斯小哥哥的签名冰箱贴。他今年多伦多电影节有两部作品,《浪潮》和《宝贝男孩》。祝好运~


抽奖方法是关注“陀螺电影”公众号+分享这篇推送到朋友圈+发送朋友圈分享截图到公众号后台,本篇推送发出后24小时后抽取。择日公布。今天的文末有前几天的获奖名单,记得查看~


红毯上和粉丝自拍的卢卡斯





      Day 8      

昨天看完《天空中的露西》其实我还挺喜欢的,但是醒来后发现可怕的清一色的差评,烂番茄一个新鲜都没有,真的好可怕。不过说句实在话,其实电影就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你喜欢的作品别人不一定喜欢,你不喜欢的作品可能被人吹上天了。就拿去年的《光之声》来说,口碑差尽人意可是我仍然把它放在我2018年的年度佳片当中。百分百的一致认同是不存在的,好口碑不等于会有好票房,高票房的作品也不见得质量会有多好。不能说一部作品入围了某个电影节单元就一定会是高质量的,“入围”这件事,当中还有很多学问,包括发行公司的推动,作品星光度是否璀璨,以及导演之前的履历等等。


《天空中的露西》


先前在排队媒体场的时候有遇到一个制片人,他的作品入围了今年多伦多电影节的一个单元。他和我讲公司希望能够借由电影节找到买家,并没有考虑奖项的问题。恰巧自己先前的作品也都有在多伦多进行过展映,合作非常顺利,所以这部电影自然而然第一考虑的电影节就是多伦多。今天看了五部电影,风格都不一样,也是挺满载而归的。因为看的有些多,所以就简单的说几句。



《极速车王》


国家:美国

导演: 詹姆斯·曼高德

评分:78/100



太过于格式化了,剧本典型的好莱坞三段式,一看片尾credit,剧本是出自杰兹·巴特沃斯之手,嗯,原来如此。喜欢舞台剧的朋友应该对杰兹不陌生,所以会理解我这句话的含义。整部作品可以说是工整到滴水不漏,包括每一个细节点的设计,都是如此的精准。但也正是如此,作品显得少了许多的惊喜,最后的高潮戏份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不知道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但是就这部作品来看,这样的准确其实是为建立人物服务的。



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马达饰演的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被要求打造一辆新赛车参加1966年的勒芒锦标赛,目标是击败法拉利车队。他带领团队包括车手肯·迈尔斯(贝尔饰演)研发了福特GT40,并且在比赛中击败了法拉利车队。作品的叙事是很容易理解的,如何能做到精彩其实还是演员们的演技。贝尔在冲奥的路上越挫越勇,不断挑战各种类型的角色。马达和贝尔的搭配证明了1+1其实是可以大于2的。两人之间的火花和碰撞给作品加分不少,尽管很多桥段的设计都是有意而为之,但是欣赏下来还是对两人的表演印象深刻。


影片一大亮点是对于家庭情感的刻画,小朋友诺亚·尤佩在电影中饰演贝尔的儿子,两个人的互动也是有爱的。这些元素的设计其实会给作品加分不少,并不狗血抓马的亲情关系,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作品的立意,也能够给观众传达励志以外的信息。




《大卫·科波菲尔的个人史》


国家:英国

导演: 阿尔曼多·伊安努奇

评分:62/100



其实没有打算看这部电影的,因为是伦敦电影节的开幕片,我可以回伦敦之后再去看媒体场。但是又按耐不住想看看今年伦影开幕片的水准是否能给我的伦影开一个好头,看完之后的我,感叹了一句,伦影开幕片自2016年之后究竟怎么了?陷入了魔咒吗?为什么都如此一言难尽?



导演伊安努奇不高产,上一部作品还要追溯到两年前的《斯大林之死》,也是参加了多伦多电影节,也是如此的星光璀璨。这一部《大卫·科波菲尔的个人史》,里面出现的英国演员基本上都是你叫得出名字的,“仙姑”蒂尔达,“第12任神秘博士”皮卡叔,“本喵”本·卫肖,参演过《夜班经理》和《豪斯医生》的休·劳瑞以及男主戴夫·帕特尔,十二年前凭借《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成名。但是又要老话重提了,众星云集的电影真的会好看吗?



在我看来,这样的星光大概是为了掩饰导演的功力比不上自己的野心。叙事手法如此拖沓,明明可以很干净讲明白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大概也是因为狄更斯的作品本就有一定的文学性,在导演创作上很容易陷入被原作牵着走的问题。不过还是有新意的,轻松愉悦的笑话段子博得观众一笑,再加上演员们的表演功力是如此的扎实,也很加分。这样的扎实是来自多年舞台剧表演的功力,英国演员们的业务能力真的太强了。其实作为电影节的开幕片还是尚可的,再加上作品是如此的“英国”,也是合情理的选择了。



《城市梦》


国家:中国

导演: 陈为军

评分:80/100


纪录片真是残酷,但是残酷背后还是会有希望的传递,倒也是一件好事。本片聚焦了武汉城管和摊贩的故事。王天成在武汉鲁磨路已经摆了14年摊位,占据着半条人行道,影响了行人通行,而且也起了恶劣示范,附近店铺商户因为王抢生意,也纷纷出店占道。城管与街道多次对王天成进行劝导,皆招致王天成的谩骂甚至撕扯,但王天成确实有困难,其双臂有残疾,儿子因伤失去了右手,一家人就靠摆摊生活。武汉城管并没有对王天成强制执法,正是出于这一考虑。现在更是让王搬进城管的工作间暂时摆摊,时间为两年。(这一段文字信息来自网络,是我观影结束后在网上搜索的信息,因为电影作品主页并没有详细描述,所以在这里发出来也能够帮助大家了解故事背景)


作品使用大量的手持摄影来跟拍角色,王天成一家和城管队伍是两个聚焦点。在拍摄王天成一家时,能够看出有时他们对于镜头的一种“不信任”,这大概是手持摄影的弊端,有时候会给角色带去一定的压迫感,开始逃避镜头。城管队伍的拍摄是从第三视角,因为本身队伍执法时就有摄像机的跟拍记录,所以能够看出来导演试图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来讲故事。这是纪录片的真实不做作,尽管人物之间的摩擦是如此的充满戏剧性,但是从拍摄手法上能看出这绝对不是有意的创作,而是真实的传递。



因为我是学纪录片拍摄的,所以在看完这部作品后我也有很多想法。电影中有一点我觉得很扎心,那就是男主妻子提到不希望女儿嫁给一个城市人,因为门不当户不对。还有对于“城市归属感”的探讨,尽管王家来自贫穷农村,但是在武汉生活十多年的他们其实早已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感情。可能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外地人,但是用王父的话来说,他爱这座城市。这也有让我想到我自己的电影作品,也是在讨论外来民工和城市的关系。他们的心中大多都有个城市梦,只是有时候这座城市并不允许他们做梦罢了。不过这部电影里,城管队伍还是给了王家生活的权利,允许他们在城管的工作间暂时摆摊,也帮助他们购置棚子方便摆摊。是很积极的信息,可惜这样的积极只是少数。大多数时候,生活远比我们所看到的要残酷的多。




《MURMUR》

(暂译《喃喃自语》


国家:加拿大

导演: 希瑟·扬

评分:75/100



这部电影是如此的孤独。本片故事背景设定在哈利法克斯,女主唐娜被判醉酒驾驶,之后她在动物收容所得到一份工作。她失去了女儿的信任,也被这个社会所孤立。一只老年犬将要被安乐死之时,唐娜决定把狗带回家并意识到动物的陪伴可以缓解她的孤独感。为了填补她内心的空虚,唐娜开始把越来越多的动物带回家,可是这样就真的能够治愈她受伤的内心吗?


作品虽然很短小,但是在信息传递上是很简洁明了的,导演使用了大量的留白来烘托整体的孤独感。没有过多的台词来做渲染,但是通过镜头的变化以及演员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无力的孤独。有一点做的很是巧妙,那就是如纪录片一样真实的摄影,若不是这部电影被放在本届电影节的“探索单元”,我也会以为在看一部observational doc film。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备,这部作品虽然简单,但在情感传递上还是很动人心的。演员并不是专业演员出身,却给出了一种真实的孤独感。她和小动物的相处也是如此的细腻动人。尽管作品还是有些地方不够成熟,但是综合来看作品的完成度是值得表扬的。



《Clifton Hill》

(暂译 《克利夫顿山》)


国家:加拿大

导演: 艾伯特·申

评分:65/100



柯南伯格的客串让我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突然振奋了起来。这是一部加拿大出品的作品,克利夫顿山是尼加拉瓜瀑布的主要市区,紧邻瀑布及尼加拉瓜河,街道上有一些的礼品店,蜡像馆,鬼屋,录像带店,餐厅,酒店和主题旅游景点。对于游客来说,尤其是青少年,这是一个主要的娱乐区和夜生活中心。靠着令人费解的鬼屋和蜡像馆来吸引游客,听着是不是有些许的毛骨悚然呢?


导演想建立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感觉,于是从电影开头就给观众埋下了伏笔,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男孩,消失在女主的眼前。多年之后回到家乡的女主再次翻阅这段陈年旧事,她也走上了破案的道路。电影始终都处在一种莫名的不安分中,这也让我有些许的不适应。试图营造气氛却没有好好讲故事,很多桥段的设计其实都禁不起推敲。尽管导演有在很努力的去创作,但仍然还是显得很薄弱。柯南伯格客串饰演的电台主播是一大亮点,可惜戏份不多,我本以为他的角色还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时,就被转移到另一条线索之上了,实在有些可惜。


      Day 9      

今天的观影日记开头想和大家聊一聊今年多伦多电影节给我最深的一个感受,那就是大数据真正进入到了电影产业,让电影节变得更加智能。媒体场放映前,都会有工作人员扫描证件上的二维码,很多时候你以为只是方便记录观影人数,但其实在多伦多,这样的记录是为了分析电影的受众群体。


举个例子,今天早场我去看了《普通人》,放映结束后大概半个钟头,我便收到了北美发行方的邮件,希望让我能够给影片一些反馈及评价。这并不是我本届电影节收到的第一封这样的“请求信”,早前的《凯利帮的真实历史》放映结束后,我第一时间收到了发行公司的邮件。也有一些发行方会来问有没有兴趣和电影主创做采访。发行公司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借此来更好地推动电影的影响力。虽然经常把“大数据时代我们没有隐私”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是真的这样的“collecting”能够帮助到电影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件好事。




《普通人》


国家:英国

导演:丽莎·巴路士·德萨/格伦·雷伯恩

评分:85/100



这部电影赚足了我的眼泪,我从开头女主发现自己乳房有问题开始,一直哭到最后她和丈夫在海边漫步。不是我的眼泪不值钱,而是整部作品传递的感情太过沉重浓厚,让我无力招架。尤其是在中秋佳节这日,看到这样的一部作品,会很想念远在国内的父母,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在家过中秋节了,个人情感的参杂也让我深深喜欢上这部作品。


影片名为《Ordinary Love》,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的平凡脆弱,但爱却如此的伟大壮烈。影片讲述了莱丝利·曼维尔饰演的女主突然发现自己得了乳腺癌,在抗癌的道路上对生活婚姻的讨论,连姆·尼森饰演她的老公。其实这个作品有没有缺点,有,而且是很明显的缺点,作品太普通了,就像片名一样普通。但是我为什么觉得这个作品很动人,是因为作品的真诚感,情感的传递直击我心。


电影中有一个设定是夫妻二人的女儿已经去世,他们二人相依为命。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会有让我想到很多关于现实生活的问题。那些中年丧子的家庭应该怎么面对将来的生活?一旦一方有了疾病,另一方能否独自扛起整个家庭?再一个设定是对死亡的讨论,女主积极努力的接受治疗,当她发现自己开始掉发的时候,她也没有忍住内心的绝望。而当后来两人去参加葬礼时,情绪的传递又被推向了另一个高点。


整部作品是如此的冷静,却又动人。冷静是来自导演使用的大量留白,哪怕是台词都是偏向于生活化的对白。没有撕心裂肺的争吵,没有无病呻吟的挣扎,只是夫妻二人,看着对方,平静的继续过着不易的生活。极度克制的手法,让我想到安德鲁·海格的《45周年》,只是可惜导演不是海格,在指导能力上还是差了一些。不过莱丝利·曼维尔的演技足以让这部作品被观众所看到,她那精彩绝伦的表演给作品加分许多。这部电影中的莱丝利也让我想到早期她和麦克·李的合作,过分的细腻真诚,过分的情深意浓。


本片也将前往伦敦电影节“Love”单元进行展映。



《尘音》


国家:澳大利亚

导演: 格雷格·乔丹

评分:50/100




这真是个惊天大雷!我为什么要来看这个电影?


这是一部很漂亮的电影,澳大利亚迷人风景一览无遗,摄影漂亮,音乐漂亮,演员漂亮,可是除此之外这个片子还剩什么呢?矫情无趣的“回忆杀”,不愿意和过去和解的倔强到底,还有加内特·赫德兰充满魅力的表演。还有什么呢?看完作品之后我还能记得别的吗?本片改编自200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尘音》,讲述了两个“孤独患者”在西澳大利亚海岸的一个偏远的渔村发生了一场奇怪的三角恋。


原著小说中主角们的设定大多都是积极的,充满活力。而对于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刻画也是充满迷人的色彩。导演格雷格·乔丹确实有很努力在还原小说中对澳大利亚风景的描述,可是当天枰倾斜过度时,人物的刻画便显得如此脆弱。我实在没有办法想象这个作品是出自杰克·索恩之手,不过一想到前几天被我吐槽的《热气球飞行家》也犯了剧本叙事性弱的错误,不意外了。


当回忆涌进现实中,主角们那不堪的往事浮出水面,本应该注重于人物心理的表达,却不知为何成了幻灯片式的音乐录像带。其实作品前半段还是很迷人的,尤其是两个角色之间的互动,充满火花感。但随着故事更深层次的进展,作品也陷入了一种失控的状态。尽管作品给观众带来了美妙的音乐旋律,可是作品苍白的表达让再美好的音乐都成了无用功。




《焦橙邪说》


国家:意大利

导演:吉塞佩·卡波通蒂

评分:73/100



威尼斯电影节闭幕电影(非竞赛单元),因为先跑来多伦多,所以想着应该补一下这部电影。算是中规中矩吧,有亮点但是也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影片最后的剧情走向也有些意外。克拉斯·邦和伊丽莎白·德比茨基之间的化学反应让我惊喜,尤其是“高妹”伊丽莎白·德比茨基在电影中美如一幅艺术品,也恰巧对应了电影的故事情节。


艺术评论家詹姆斯和女伴贝蕾妮斯前往英国艺术品经销商兼收藏家约瑟夫的庄园,约瑟夫向詹姆斯提出交易,如果能够从知名艺术家戴博尼工作室中偷取一幅画作,便将詹姆斯介绍给戴博尼认识。随后的剧情设计剧透就不多说了,但是总体来看作品呈现的完整度是有的,叙事上也还算工整。尽管导演有在很努力的去完成一些内容上的填补,但是观众还是能看出来导演首次执导英文片的不自信和生疏。


因为不自信所以才会故弄玄虚意图迷惑观众,但其实只需要把故事说好就可以了,不必再多做文章。尤其是结尾处切换到贝蕾妮斯家厨房的画面表达,显得有些多余了。而且作品看完直观感受就是,很像电视剧(小声)。不过作品还是挺有娱乐性的,作为电影节的闭幕片也很适合。米克·贾格尔的客串很是惊喜。


对了,电影中运用到了一个意象是“苍蝇”,我觉得这个点很值得回味。电影中一些桥段的设计有些牵强,但却也很真实。“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找不到绝对答案的。



《Nobadi》


国家:奥地利

导演: 卡尔·马克维斯

评分:60/100



My eyes!My eyes!My eyes!灵魂呐喊三连击!


我很喜欢导演马克维斯之前的导演作品《呼吸》和《超级世界》,这两部曾入围过戛纳和柏林,冲着他的名字我选择来看这部电影。关于这部电影网上有的信息很少,只知道是一个孤寡老人和一个阿富汗青年的故事。我本以为是那种温情风格的电影,积极向上正能量,像《触不可及》那种风格。结果看完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是作品太糟糕,而是表达手法太出乎我的意料,完全不在我的想象之中。


影片的前半段很像是纪录片手法拍摄,非常的写实冷静。年迈的男主亨里奇失去他的爱犬,这不是因为意外而造成的死亡,生老病死本就是常事。但是当地的部门要求他支付款项才可帮他处理狗的尸体。走投无路的他只能选择在家后院挖一个坑来埋葬爱犬。这时候另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一名来自阿富汗的移民工人阿迪比跟随亨里奇回到家中,并且许诺会帮助亨里奇挖坑。但是可怜的阿迪比脚部受重伤,他不能够前往医院接受治疗,因为他并没有合法的居住权。随后展开的故事陷入了一个无尽的深渊,我掉落的瞬间才意识到这根本不是互帮互助!网络上的剧情简介都是骗人的!


但是这部作品传递的信息也是很值得品味的。悲剧色彩的故事中不缺乏喜剧元素,但是转头一想这些“笑点”真的很是可笑,是一种讽刺意味的存在。尤其是开头亨里奇让阿迪比挖的坑,本是用来埋葬爱犬的,可是最后却有了别的更加悲伤的用处。导演试图给观众营造一种心理上的不安分,尤其是利用大量的特写镜头来麻痹我的双眼。我并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限制级的镜头,直到散场后我才看到电影介绍页上写的是18A。作品中讨论的人性绝不简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与政治问题挂钩。


人文关怀是不够的,如何利用这样的关怀来揭露现实的残酷,也是导演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所表达的。电影中还引用了《奥德赛》的故事,大量的文本自白让作品充满了诗意,虽然略显累赘但是对于建立人物形象非常有帮助。是一部很“辣眼睛”的电影,但也是一部值得反复回味的电影。


以下朋友请联系微信号chillybuster领取中奖福利~



小雀斑签名明信片





·往期回顾·


·感谢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